明年子说狗怎么去名字?
“明字”的解释和运用,可以从《字汇·明》中查到: “明”字在古文中的意思,主要是“亮”“清楚”“明白”等义; 而“月明星稀”的“星”本指“星星”,但在这里其实是用来形容“明亮”之义。 可见,“星”字表示“明亮”之义,至少早在秦代就已经存在了(参见王力主编的《古代汉语》第一册)。 那为什么我要提到这个“星”呢? 因为这个“星”,可以给我们提供给“子”和“狗”起名的思路——即,把这两个形旁换成“月”和“星”。具体起名时,可以考虑采用“月+文/武”或者“日月+文/武”的形式。(注意:此处为“考虑”而不是“一定”要用此形式!)
考虑到“犬”这个字形是在金文中才出现的,而金文的“犬”字形与繁体的“犬”字形并没有区别,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的“犬”字形都一致。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,“犬”字的异体字非常多且字形非常复杂,说明“犬”的字形演变是非常丰富的。 但是,表中的字形除了加偏旁外,都没有改变过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战国时代(甚至更早)人们就已经开始普遍使用“犬”了。因为其形符是“犬”。 但此时还不能直接给“子”和“狗”取名用“犬”。原因如下:
1.“子”的字形演变中从来没有出现过“犬”。 2.“狗”的字形演变中,只有“犬”字出现了一次(见汉隶),而且位置很不显著。其他所有情况下,都是“儿”。
3.“儿”“女”“孙”“字”等字,在其作为独体字时表示“儿子”“女儿”“孙子”“书写的字体”等意义的字,它们的早期字形中都没有“犬”。 以上三条理由说明了战国时期虽然“犬”字已经普遍使用,但是还不足以让汉字作者在单个字里直接使用“犬”。所以,我们仍然需要去寻找更古早的字形。
我找到了“犬”的一个很古老的字形——“示”字边的“犬”。这个字形的出现时代,最早可能在商朝晚期,并且一直延续到了西周。这个字形还被后世的书法家用在了自己的作品里,比如欧阳询的《九成宫醴泉铭》。 那么现在就可以考虑给“子”或“狗”起名了:可以用“月+文/武”或者是“日月+文/武”的形式来给它们起名。当然,也可以另想他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