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猫的颜色的名字叫什么?
题主提到的这个问题,其实是关于古代汉语“色”字义的研究课题之一。 首先来看“色”的字形演变: “色”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里,形状像一个人戴着帽子,帽子上面有个圆形,表示人的头盖骨的样子。金文中这个字形没有了人头和帽子的形状,变成了一个上下结构,表示上下之分;小篆中又变成左右结构,并一直延续到现在。而那个圆形的部分,在甲骨文中单独作为一个字体,即“目”字。所以有学者认为“色”的本义就是眼睛。
其次来看“色”的字义演变: 早期“色”字只有“颜色”的意思,如《诗经·邶风·绿衣》“绿兮衣兮,绿衣黄裳”中的“绿”指绿色的衣服,也就是现代汉语里的“绿色”。但“色”字引申为一切色彩后,“颜色”的意思却消失了,直到唐宋时期才重新出现(比如唐代韩愈《马说》“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,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”中的“颜色”)。
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,文献中出现了“五色”的概念,并常常和“五声”“五味”“五岳”等并列。“五色”指的是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,其实也就是现在所谓的“七色”(加上紫色)。这种观念可能来自巴比伦人对于四种元素即火水气土风的划分。因为五行学说盛行于秦朝,并且始终影响着中国后来的文化,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“五彩缤纷”实际上也是受到了“五色”的影响,指青红黄白黑这五种颜色。
那么有人会问了,既然“五色”中包括了黑,为什么现在的汉语中还保留了“黑色”这个词呢?这不是多此一举吗?其实在古汉语中,“黑”是个模糊概念,它除了表示现在意义上的黑色外,还指向今蓝色和深灰色,因为这两个颜色在古代都被称为“黑”。所以《礼记·檀弓下》中“玄冠玄衣裳至于大庙”中的“黑”指的是黑色衣服,而《楚辞·离骚》中“制芰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裳”的“黑”却是现在的蓝色。这是因为“黑”是个多义词,“黑色的衣裳”中的“黑”是一词多用。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,现代汉语中才有了区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