猫线虫什么症状?
蛔目的寄生虫,成虫体长在15~30mm之间,雌雄异形。头部尖,口吸盘在头部的腹面;消化道很长;排泄孔位于尾端。体表有纤毛和棘突,能活动、钻缝(对寄生环境的选择性较弱)和在气管中爬行,喜欢热的地方,如肺部和胃肠壁的皱褶里。一般幼虫期在消化道内就能找到幼虫,发育不完全,易消灭。若在消化道外发育为成虫,则可在胃肠道里找到。 成虫期在胃肠道内的幼虫呈淡红色或褐色,细长而稍弯,尾部有一圆形透明尾刺,体内具有一根短而直的鞭状神经系统,当它钻入粘膜下时,可因受到刺激而收缩,使蛔目蠕动加剧,并可能钻越肠腔,到回盲部,然后沿结肠移动到右半结肠,并在那里定居下来,这时,其身体表面常覆盖着一层黄色油膜,以防吸入消化道壁上的粘液中。
在消化道外,成虫的体表常有微绒毛样突起,这可使它在光滑的器皿中自由游动。当它在体内移动时,有时可因摩擦而脱落的虫体碎片由粪便排出。在消化液的化学作用下,虫体表面的微绒毛可以消失,此时虫体的抵抗力减弱,容易杀死。 但若成虫在肠道外感染,虫体并不一定都能在肠内存活。因为蛔目的幼虫多数对酸和胆碱的耐受力较差,当它们从胆囊或胃肠道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后,由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作用,以及胆道括约肌的收缩,大部分幼虫不能进入小肠而被排出体外。但若肠道内容物停止蠕动,或进食过饱引起幽门阻塞,部分幼虫就可能通过幽门进到十二指肠,甚至小肠,这时如果摄入蛋白质饮食过多,就容易发生急性炎症反应,出现腹泻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减退等症状,但经过一段时间,这种症状可以自行消失。